一年一度的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犹如艺术圈的“华山论剑”,台前是名家名团名剧的高手比拼,台后则是主创舞美团队、后勤保障人员乃至服务精神的整体实力的较量。呈现在观众面前井然有序、精彩纷呈的演出,是无数隐匿在幕后的高手凭借专业技能、职业精神的“保驾护航”。
聚焦艺术节的各个后台,能看到一流的服装设计师、灯光调音师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匠心精神”,能看到怀揣着一腔热情、义务“献身”的志愿者无怨无悔的付出,也能看到确保艺术节这台巨大机器日以继夜有序运转的每颗“螺丝钉”的默默奉献,他们朴实无华却又坚韧耐用,他们悄寂无声却也有属于自己的光芒。
图说:学生观剧团负责人陈梦华给学生发放观摩券 官方图
上海芭蕾舞团全新芭蕾舞剧《茶花女》首演大幕拉开前,来自英国的舞美服装设计师亚当在后台做最后的服装确认,串珠镶边的裙子要配羽毛点翠的头饰、手工刺绣的贴片是否妥帖隐藏了线头……85套精美服装件件不同,还有相对应的头饰或者绸扇,亚当为它们细细编号以免乱了出场顺序。
共青森林音乐节启幕前,来自匈牙利大艺术宫的调音高手——塔玛斯·德拉贡和安德拉斯·科索斯在日头底下忙碌了两天。他们要来3场演出的总谱,根据不同演出的形式和音色特点布控音响,调整音效。就像“黄老邪”在桃花岛用奇门八卦布下的天罗地网,他们凭借对音乐的领悟和出神入化的技法,捕捉每个音符,让它们发挥出最具魅力的功效,折服申城观众挑剔的耳朵。
不仅有来自世界各地各领域的高手助阵,还有艺术节后勤保障团队和服务团队的紧密协作和不懈努力。昨日之前,负责协调统筹工作的余虹锦已经连续工作逾36个小时。为准备闭幕式演出的总结宣传片,剪接供电视台播出的巡礼片,她和小伙伴们彻夜未眠,而昨日一早,这支团队又赶到闭幕演出发布会现场,接待媒体、协调采访。整个下午,他们都在准备闭幕式的资料然后要提前两小时抵达上海大剧院的现场,做最后的确认工作。
图说:来自世界各地各领域的保障团队 官方图
艺术节历时31天,这样的工作强度是常态,虽然辛苦,但余虹锦觉得没什么好抱怨的,因为整个团队每个同事都是这样的工作量。艺术节开幕当日,“艺术天空”同时开启,这支团队也是兵分几路,有的驻扎在开幕式现场,有的远赴共青森林公园。“艺术天空·舞蹈12小时”举行当日,他们从上午8时到岗一直忙碌到深夜。如果将为期31天的艺术节比作一台机器,那么保证这台机器顺利运转的真是这样一群坚韧耐磨的“螺丝钉”。
除了高手助阵、团队协作,也有温暖的朋友救急。今年艺术节上唯一一部默剧——德国德累斯顿马戏剧院默剧《浮士德》在美琪大戏院上演。排练时,剧组发现忘带一个重要的灯光设备,人生地不熟,剧组也不知道去哪里能借到这样的设备。剧场联系到了经常在这里举办演出的一家中方剧团,他们立刻派人过来帮忙,不仅提供设备,还帮助安装,一路保证演出顺利完成,德国艺术家谢幕之后才长舒一口气。国际艺术节的办事效率与气度,也赢得了国际艺术家的点赞。(新民晚报记者 吴翔 朱渊)
马上评:得来全要费功夫
杂技剧《战上海》剧组演出前最后冲刺阶段,每天排练要十三四个小时。一天,王怀甫突然觉得左腿疼痛难忍,做完最后一个亮相动作之后,一下子瘫坐在地上。“一开始创排的时候,我的腰是有点压缩性骨折。”王怀甫说,“现在整个这条腿,包括脚趾头都是发麻的。感觉这里如果拿个刀划一下,我应该感觉不到疼痛。等这次任务结束以后,有时间的话,我会再去做一下治疗。”
窥斑见豹,说起后台的故事,今年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的开幕大戏——杂技剧《战上海》的后台其实就是整个艺术节后台的缩影。哪个作品不是经过反复的创排和试演,受伤都成了“小事”,排练装台演出连轴转也是“家常便饭”,还要时刻准备迎接其他挑战。没有人的成功是得来全不费功夫的。
时光永远不会辜负你!能在后台担得起多少汗水和泪水,就能在舞台上赢得多少鲜花和掌声。穿过那些痛苦和压力,方能站在聚光灯下一展身手。(吴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