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
——追记孟州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
原副主任刘思乐
“学习刘思乐,甘做革命的‘螺丝钉’。”雷锋曾这样在日记中写道。谁是刘思乐,让雷锋去学习?3月1日,记者慕名来到刘思乐曾生活过的孟州市会昌街道中内配家属院的家中,通过一张张老照片,感知其光荣的一生和永不生锈的“螺丝钉”精神。
1939年,刘思乐出生于孟州市韩庄村一个贫穷的农民家庭。少年时代,苦难的生活磨炼了他坚毅的性格和吃苦耐劳的精神。1959年,刘思乐怀着一颗报国之心参军入伍,成为沈阳军区某部一名解放军战士。
1962年2月19日,在沈阳军区首届共青团代表大会上,刘思乐被授予“不生锈的螺丝钉”称号,同在该军区的雷锋则被授予“毛主席的好战士”称号。此前,两人并不相识,因同是军区先进人物,在沈阳军区首届团代会上,两人戏剧性地相识了。
会议结束后,受到军区表彰的雷锋、刘思乐等8个人组成演讲团,为沈阳军民巡回演讲。在沈阳军区第二招待所,刘思乐和雷锋住在同一个房间里,白天他们一起去演讲,晚上两人则促膝谈心,结下了兄弟般的情谊。
“雷锋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刘思乐与雷锋朝夕相处48天,对此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1962年3月的一天,刘思乐与雷锋共乘一辆小汽车到铁岭市给部队作报告。在途中,他们发现一辆载重卡车陷入泥坑,司机心急如焚。雷锋见状,忙让小车停下,雷锋、刘思乐同其他人一起,挽起衣袖、裤管,跳入泥坑,用手扒、用铲挖,大家齐心协力把卡车推出了泥坑。
一个星期日,刘思乐同雷锋一起上街买牙膏。在一个百货商场门口,雷锋看到几个售货员在卸货,累得气喘吁吁。雷锋说:“咱帮帮他们好吗?”刘思乐马上应道:“好啊。”征得售货员同意后,俩人一直帮着卸完货才去买牙膏。
演讲结束即将分手之时,雷锋在刘思乐的本子上写下这样一句话:“让我们携起手来,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
雷锋牺牲后,刘思乐时刻以雷锋为榜样,大力弘扬雷锋精神及“螺丝钉”精神。刘思乐在军营换过18次岗位,工作调动了21次,但是不管身居什么岗位,他都像螺丝钉一样,干一行、爱一行,拧在哪里就在哪里发光。
刘思乐在部队先后荣立二等功一次、三等功两次,受嘉奖38次。1979年他转业时,团首长对他说:“老刘,总参总政有文件,凡是在部队立过二等功的干部,转业到地方时可从优安排。”刘思乐说:“我是属‘螺丝钉’的,党和人民把我拧到哪里,我就在哪里发挥作用。”
转业回到孟州后,刘思乐主动请缨去了该市条件最差、人称“孟州小西藏”的槐树乡工作,一干就是13年。
1992年,刘思乐调到孟州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主持工作。在他主持工作期间,孟州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连续10年被评为“河南省先进集体”。2000年,他本人也被评为“全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个人”,并获得了“关心下一代”荣誉奖章。
1999年刘思乐退休后还是闲不住,依然忙着为各中小学的学生作报告,累计作学雷锋报告近2000场次。
2009年,已与病魔斗争多年的刘思乐离开了人世,但是他的“螺丝钉”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