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董明珠的一番言论,在网上炸了锅。
在接受某采访时,董明珠说:
“大学生毕业后去流水线打螺丝没什么不可以,聪明的人应该去基层历练。”
“你到基层历练了以后,你真正能学到很多,在工人当中也好,在其它的一般岗位上,你可以学到很多东西,你就非常扎实。”
“要有梦想要有这种精神在里面,当我们的生活休闲的时候,能过得好我们也不强求,但是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们也能顶上。”
一时激起千层浪。
前段时间她曾提议提高个税起征点到1万元,统一五险一金,那时曾收获很多赞扬声。
而这一次,网友对她的话,却不太感冒。
舆论,冰火两重天。
对于董明珠的言论,网友大致有2种截然不同的看法。
先是支持派。
这一波人,主要为和她有相似人生经验的人。
她们觉得,董明珠的打螺丝大概只是个说法,意思是从基层干起,慢慢积攒人生经验,丰富社会阅历,为日后进阶打下基础。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谁不想有一个收入、空间和发展等方面都比较可以的工作。
但这只是理想。
把理想变为现实,得靠实践。
一个人的知识和技能决定了她在这个社会上的位置。你能干什么,比你想干什么重要得多。
自1995年大学进行扩招以来,社会上的大学文凭早已稀疏平常,并不罕见。甚至有人言,现在的大学生已经成为一个家庭的标配。
“当今社会大学生已不再是稀缺资源,正确认识自己,正确认识社会,方能有所作为,有所成就。”
再说说,反对派。
这一派的观点在于,大学生寒窗苦读这么多年,就为了拧螺丝?那还不如早点出社会去拧螺丝?那么读这么多年的书的意义何在?
事实上,大学生对自己的收入预期较高是很正常的,不能说人家眼高手低。相当一部分家庭,需要举全家之力才能供出一个大学生——
时间成本上,至少一二十年的时间;
投入成本上,花费了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钱。
问题的本质,不在于引导大学生低下头,俯下身,而在于教育整体升级,就业升级没跟上。
如果大学生的第一份工作可以是去工厂,那么以后的路恐怕会更不好走。
今日不同以往。
对于一些取得不错成绩的老一辈来说,自己的今天完全是靠肯努力、肯吃苦拼搏奋斗来的。但不可忽略的一个真相是:
这一代人吃了改开后经济高速发展、经济全球化、互联网科技爆发、房地产迅猛发展、中国人口等的时代和社会的红利。
然而,如今的时代红利,早已成为“稀缺品”,它不再是读个大学就能逆袭人生这么简单的事情。
如果作为一时的过渡,去打螺丝也没什么不可以。但现在谁也不知道,去了基层想再出来,或进一步,难于上青天。
大学生毕业去打螺丝确实也没什么,因为工作没有贵贱之分,职业也没有高下区别。
事实上,去基层历练,锻炼自己的能力,也并非不可以。
但是,要有一个前提——
要有能不断提升能力的机会,还需要有明确的上升渠道。否则,去基层只会透支一个人的青春,消磨他的才华。
想起最近看过的一则新闻。
河南某一本院校招聘会上,赫然出现“洗碗工”、“保安”、“传菜员”、“月嫂”等工作。
这所学校在河南是拔尖的学校,录取分数线超过一本线五六十分,接近600分才能考上。
然而,毕业之后,却没有好的工作岗位。
诸如传菜员、洗碗工、保安等工作的工资还稍微高一些,达到了4000-5000元。而那些看似体面的律师助理、新媒体运营、记者等工作,工资仅2000-3000元。
难以置信之余,不免觉得唏嘘。
寒窗十载,一朝上榜。总以为定能出人头地,却不想微如尘埃。
知乎网友@小镇诗人 也分享过自己的经历。
网友在大学期间,经常利用寒暑假外出打工,曾经去到上海、深圳的电子厂打螺丝。期间,工厂实行三班倒,不分白天黑夜,每个人都按部就班不断重复着同一个动作。
厂里的工人很多比网友年纪小,有的十几岁就出来打工。
纵然年纪经历不同,但有一点极其相似情——
大家神情麻木,甚至比流水线上的机器更像机器。
他们中有的是初高中下学,没有一技之长;有的是家庭贫困,出来打工补贴家用;有的是找不到其他工作,图这份工作简单而已。
工资按件计算,做的多,得的多。很多人的工资,也就勉强维持温饱,鲜少存的下钱。
长年单调、机械、重复的动作,如一把隐形利刃,一步一步蚕食这群人的思想、感情,也刺激情绪高低起伏,阴晴不定。
曾经梦想仗剑走天涯的青春,在流水线上消磨殆尽,一去不复返。
根据麦可思曾对大学毕业生的收入分布分析显示,2021届本科毕业生的平均薪资为5833元,为近10年中最高水平。
分区间来看,38.4%的2021应届生毕业起薪集中在4000~6000元之间,月薪6000~8000元的应届毕业生占比23.7%。
而在网上被频繁讨论的“月入过万”群体,在应届本科生里只占6.1%。
除了收入,大学生真正在意的,并非“基层”——
而是身处基层,被向上无望裹挟,在日复一日中沉沦、迷失,最终遗憾收场。
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曾对1920名18-35周岁青年进行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71.0%的受访青年找工作更看重“里子”。
换言之,当代年轻人,更看重一份工作的发展前景,在乎这份工作带来的精神报酬。
不管怎样,钱途和意义,总要占一个。
年轻人对待基层工作,也是如此。
最近,95后女生张桂芳因在短视频平台,分享自己回乡做村支书的经历而走红。
视频中,她调侃道,回乡前朋友说村支书工资高,回乡后发现村里负债百万。
调侃归调侃,作为村支书,她带领村子修路、清理河道、修建公共设施等,做了不少实事。
2020年12月25日,刚从天津农学院毕业的张桂芳被选为河南省鹤壁市山城区石林镇三家村村支书。
2021年5月,张桂芳提出彩绘墙的设想,想借此机会,改变村貌,吸引游客。完工之后,三家村成为“彩虹村”,张桂芳因此出圈。
正是这次契机,为三家村的发展带来更多关注和机遇。
有记者问她:“有没有觉得,回村是一件很正确的事情?”
张桂芳说:“每次回家,走在路上,看着自己带领大家装的太阳能路灯,看着村里点点滴滴的变化,都觉得留下来非常值得。”
被看见、被肯定,才是年轻人追求的高级价值。
而像张桂芳这样的大学生,不是个例。
安徽滁州,某村第一位95后村干部王昌大学期间自学农业技术,2018年毕业后回乡办起了农机合作社,拥有130多台大小机械,如今服务客户200多户、作业面积超2.6万亩,带动村民每年增收8000元。
他还联合学校一起为村民开展教学、技术指导。
除了大学生,更高学历的毕业生,也积极投身乡村振兴第一线。
广西凌云县加西村原驻村第一书记、北京大学通讯与信息系统博士梁安忠,示范带动当地村民发展种桑养蚕,土地流转、蚕房建设、产业路等基础设施。
乡村振兴阶段,他又带领驻村工作队,通过改建标准化大蚕房、发展果桑种植、盘活村集体资产等方式进一步拓展村集体经济收入来源。
2021年,加西村集体经济收入25.5万元,2022年收入翻番。
广阔天地,选择到基层一线的年轻人,将小我寓于集体这个大我,个人价值在躬身实践中得到满足和实现。
他们的诗与远方,在基层定格,也在一线升华。
纵然没有丰厚的物质所得,但情绪、心理上,因为奔赴基层,而无限明朗。
不管是不是基层,只要能真正实惠大学生,助力成长,便是优先的选项。
所以,董明珠的言论被反驳,也是情理之中。
作为公众人物,建议发声,慎之又慎,考虑清楚。
毕竟,在大众眼中,这样的行为,无异于“何不食肉糜”,现实参考价值并不大。
大学生需要的,是人生指南,是向上成长,是赋能青春。
在此,我们也呼吁,沧海桑田的时代变革中,多给年轻人创造机会,给予年轻人更多的成长空间。
不要“一刀切”式指责,允许他们试错,帮助他们避雷。
社会在发展,年轻人要看到希望。
毕竟,他们的目之所及——
是星辰大海。
原创:今夕何夕
编辑:盼盼